(多元檔案室)散文寫作的「笨」與「巧」   張斌

散文必須真實,不能編造,這似乎限制了散文創作的自由,無法調動作者的創造力。也正因為不能編造,作者只能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積累素材,逼着自己賣力去挖掘實事,深入思考。寫散文,不下笨功夫不行。散文寫作中的「笨」,不是愚蠢或懶惰,也並非指寫作技巧上的笨拙;而是指一種耐心和毅力,一種誠懇的態度,一種踏實和勤奮的作風。

那些寫出優秀散文的作家,大都是肯下苦功夫的人。中國現代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說過:「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被譽為「博學鴻儒」「文化崑崙」的錢鍾書有着海量的知識儲備,他「博學」的笨功夫,就是爭分奪秒地讀書。嚴歌苓也說:「聰明人,用的都是笨辦法。」她寫農村題材就跑去農村和老太太們同吃同住,寫學校題材就跑去中學和學生們一起上課。這樣的作品,怎能不出彩?其他的著名文學家如余秋雨、賈平凹、村上春樹等人也都採用這樣的笨辦法來寫散文的。他們的散文成就是建立在破萬卷書的耐心上;建立在行萬里路的毅力上;建立在恪守散文倫理的誠懇態度和踏實而又勤奮寫作的笨功夫上。可惜,我們很多初學散文的作者,雖然注重學習散文名家的語言和結構,學習他們的寫作技巧,但是不注重學習他們寫作的笨功夫。一些初學者,寫起散文來常常投機取巧,虛構故事和情節,只求文章華美,語言流暢,結構精緻,不求內容真實。一些散文作品感情虛假、內容單調,要麽歌頌甚麽、要麽批評甚麽,沒有來源生活的真實感悟和發現,失去了散文獨特的魅力。

著名作家周曉楓女士講「最好的散文一定是真實的自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我們要有勇氣進入邊界,讓直徑變成半徑,要逐漸試探自己的潛能,不斷消化它,才能有勇氣去拓展自己的寫作空間。」笨還在於反復咀嚼生活經歷和事件,只有把經歷和事件嚼碎、消化,生活中許多秘密才會釋放,才會有真實的感悟,感情也才真摯。在這個過程中,作者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和感受。一個人的寫作,其實就是他讀過的書和人生經歷的結合。古人講:「讀書如銷銅,聚銅入爐,大韝扇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於讀書,逸於作文者此也。」讀書苦、生活累,感受生活更累,都需要下笨功夫,沒有半點可以投機取巧的捷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