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中國創新技術喚醒「沉睡」鹽鹼地 陳凱姿 羅江

 「一樣的小麥種子,分別種在鹽鹼地和水肥地上,長出來的糧食哪個更好吃?」育種科研人員鄭琪提出這樣的假設。

 鄭琪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早前在海南三亞舉行的2024中國種子(南繁硅谷)大會期間,她自己作了解答:「如果麥種能克服生長條件制約,那麼鹽鹼地長出來的果實可能會更好吃。」

 由於生物特性,一些在鹽鹼地生長的作物,因蛋白質等含量更高,製成的食物風味獨特、香味濃郁。然而,鹽鹼地的鹽鹼成分高,是絕大多數植物的「禁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全球有8.33億公頃土地受鹽鹼化影響。

 「中國育種科學家『死磕』鹽鹼地,原因是人口眾多,耕地緊張。」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艾治勇說,中國是全球第三大鹽鹼地分佈國家,鹽鹼地總面積近15億畝,其中有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是至關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和潛在糧倉。

 數十年來,中國科研人員通過耐鹽種質創新與新品種培育,讓許多糧油作物逐漸適應鹽鹼地環境。雜交、細胞和染色體工程、基因編輯等育種技術的應用,讓作物的抗病、耐鹽能力得到加強。

 2023年6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培育的耐鹽抗旱小麥新品種「小偃155」,測算畝產達到411公斤以上。這種小麥品種,不但抗病耐鹽,而且蛋白質、鋅、鐵等含量也很高。

 在江蘇省射陽縣的沿海灘塗,今年將再次種植由該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培育的「鹽稻」等耐鹽水稻品種,曾經的曬鹽場有望成為新的良田。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張超介紹說,截至目前,中國不僅研發了耐鹽鹼水稻、小麥、大豆以及高粱等糧食作物品種,同時還有耐鹽鹼油菜、棉花,以及耐鹽鹼羊草等飼草。

 探尋良種的同時,配合育種和種植的鹽鹼地綜合治理也格外重要。

 鹽分大、植被稀、分佈廣,重度鹽鹼地一直是中國土地治理中最難啃的「硬骨頭」。10多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學專家李玉義和研究隊伍一起,採土樣、做檢測,甚至嚐鹽鹼,足跡遍佈內蒙古、山東、黑龍江等地。他們通過「地下鋪設秸稈、地表覆蓋地膜」等,將鹽鹼地轉化為可耕種農田。

 山東東營市地處黃河口,地下水都是鹹海水。如今,通過「減鹽排鹽」等技術改良土壤,這裡的現代農業示範區試驗田裡,耐鹽鹼大豆每年都獲得豐產。

 由於長期排水不暢,東北松嫩平原西部形成了大片鹽鹼化土地,是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土集中分佈區之一。在吉林省白城和松原等地,人們採用「旱地改水田」的方式,淡化土地表層、改良土壤結構,成功治理了蘇打鹽鹼地,一些區域從不毛之地逐漸變成產糧新「主力」。

 「在治理、利用鹽鹼地方面,中國正在為世界貢獻智慧。」艾治勇說。

 「我們現在還有不少技術難關需要攻克。」艾治勇認為,在鹽鹼地上解決了作物生長的問題,還有提高產量的難題。「育種目標始終是瞄準『提高產量、提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