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有兩種活法,一種是為了生存而麻木地活著,另一種是為了夢想和目標去奮鬥,為了生命的價值去拼搏,他們活著是為了更好的看這個世界。
「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因為這樣的一句話,我閲讀了余華寫的《活著》。
《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家庭裡,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他屬於第一類麻木的生存者。正是這種沒有顧慮的日子消磨了福貴的上進心,福貴每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再加上他缺乏父母的管教,沾染了嫖和賭這些不良嗜好。此時的福貴根本不懂什麼人間疾苦,更不懂父親打下家業的艱難,更別談什麽「守江山難」了。
想起童年的我,也是無憂無慮的,搬一張板凳往街口一坐,拿著手裡的糖,看著來往行色匆匆的大人們。童年的時光總是漫長的,童年的小孩也特別的容易滿足,沒有煩惱,更不會去思考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在孩子的眼裡,活著最大的意義莫過於和夥伴們玩耍,然後後大汗淋漓的跑回家,喝上一碗美味的糖水;或者最大的意義就是母親下班回家後帶的一根糖葫蘆,或者是早晨被溫熱的小狗舌頭舔醒……活著,不就是這麽簡單美好嗎?
余華筆下的福貴賭性成癮,他的父親爲了讓福貴不再這樣下去了,於是給他找了個妻子,但他婚後非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去賭,夜不歸宿,最終被賭場老闆二龍設計,將父親辛苦打下來的基業全敗光了。這個敗家子,讓這個好端端的家庭家破人亡,父親被他氣死,妻子家珍因為對他失望至極也離開了他,只剩下母親與他艱難地度日。
一夜之間發生了許多的變故,他不再是那個出手闊綽,豪擲千金的少爺了,他開始體會到了世間人心的邪惡歹毒,此時的福貴心中充滿了迷茫。這種迷茫的狀態書中人有,現實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曾陷入這樣的境地嗎?正如我升上初三時的狀態,心中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學校得過且過,但周圍的人都一直奮鬥,漸漸地我發現追上他們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既然追不上,那就不必追!迷茫狀態的我,開始破罐子破摔。但在一次考試中,平時不起眼的語文成績意外地拿到好分數,看著語文老師欣慰的眼神,心中的鬥志瞬間被激發不想辜負了老師的期望。看見了希望的我,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在一次次考試中,自己的努力驗證在了試卷的勾和好的成績上,心中的迷茫慢慢褪去,眼前的迷霧開始消散,我也終於迎來了我的希望。
「只要活著,總有希望。」這是余華給我們的忠告。再苦,再困難總會過去的,希望總是會來的。於是,我放平心態,不再給自己的精神帶來不必要的負擔,不再糾結和別人總相差那一兩分的距離。人與人之間可能有些差距是改變不了的,但希望來了,那一兩分的差距就會被超越。但是,如果我一直萎靡不振,一味躲避,那是盼不來希望的。
福貴的身邊,人來了又走,故事的最後,只留下他獨自一個人,可以說福貴的一生從榮華富貴走向了衰敗。但他並沒有因此隨親人們離開,他說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的日子不長了,誰知過了一年又一年。
「他就這樣和陪伴他的牛活著。黃昏正在消失,黑夜到來,但白晝也隨即到來。」福貴等待黑夜的消失,也在盼著下一個希望的到來。
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福貴?
我心中呼之欲出的答案在蓋上筆帽的刹那間,隱隱流淌在筆尖上。
是他對生活的執著,儘管生活中充滿困難和挑戰,他並沒因這些事而死去、逃避,而是活著,生命雖然脆弱,但活著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