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進口豬可食用部位中 首次檢測出「瘦肉精」

 【中新社台北5月4日電】(記者 楊程晨)綜合台灣媒體4日報道,台當局「食藥署」相關網站顯示,在4月29日自澳大利亞進口的一批豬可食用部位中檢測出含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

 這是台當局自2021年開放「萊豬」進口後,首次在進口豬中測出瘦肉精。

 按當局規定,進口豬各部位所容許的瘦肉精殘留量不盡相同,豬肝、豬腎為每公斤含0.04毫克,豬肉、豬脂肪、豬腸、豬腦等為每公斤含0.01毫克。此次測出的進口「萊豬」總重22990公斤,瘦肉精含量為每公斤含0.001毫克,低於現行容許標準。

 儘管如此,輿論並不買賬。有台灣消費者在社交平台留言,明知含「毒」卻執意進口,說明當局所想並非民生利益。

 2021年以來,台灣輿論多次就當局開放「萊豬」進口一事表達不滿。進口豬肉產地標示不明、不實,加劇消費者擔憂。即便有關部門採取強制措施要求業者註明豬肉來源,全台各地仍多次查出美國進口豬肉偽標其他產地流入市場的事件。

 有分析人士認為,標示豬肉產地的做法已無法滿足消費者,當局應直接標明肉品是否有瘦肉精含量,讓民眾自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