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買藥不吃   安好

家裏必備藥箱,從小便救我多次。孩童時多病痛,發燒、咳嗽、嘔吐、腹瀉,都是常見之事,不知吃光了多少瓶川貝枇杷膏和保濟丸,還有若干盒必理痛和退熱貼。據說外婆還會買一大盒葡萄糖,兌水給我喝。後來養成了買藥的習慣,學人喝咖啡喝得胃痛,或是每個月那幾天,總是自己買止痛藥吃—比掛號、候診、望問聞切、取藥,快得多了。

這套價值觀也是從爸爸媽媽那裏學來的。那個年代,病假不普遍,他們又是一星期上七天班的藍領,請一天病假多少要扣點錢。想來想去還不如吃點藥、多喝些水,晚上早點睡,醒來又是一條好漢。我倒也不是熱愛上學,只是怕捱罵。父母總覺得我生病是因為「抵冷貪瀟湘」、貪玩不睡覺,不然就是懶,懶帶外套、懶撐雨傘,總之就是活該。不想捱罵,那就想辦法自己痊癒。

待我成為上班族,父母又調轉頭來,勸我有病就要看醫生,不要隨便吃藥。我也很現實,一年沒有把六天病假用罄,會深深覺得自己蝕底。藥箱仍然必備,但是常常放到過期也未開封。有時也覺得,反正公司提供醫保,不如別買那麼多藥放在家礙手礙腳。但是想起懷孕時中了新冠,甚麼藥都不敢吃,凌晨一點坐在山頂急診渾身迷茫與疲倦—還是買吧,把藥箱塞滿滿,祝福自己繼續放到過期,甚麼藥也不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