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損修復難題破解造福病人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院)與香港中文大學2010年合作成立轉化醫學研究與發展中心,系統開展骨科植入性功能材料的深入研究,頗受關注。

 記者5月15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中心聯合創新團隊歷經15年研發的「含鎂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復材料」,近日已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創新醫療器械第三類植入器械注册審批,正式獲准上市,為骨缺損修復提供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深港方案」。

 聯合創新團隊通過集成醫學、生物學、材料學以及工程學等多學科交叉,利用低溫3D打印方法開發出「含鎂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復材料」,攻克了3D打印骨科器械的多項技術難點,成功實現含鎂骨修復材料的精準成型,並賦予材料特殊的仿生結構和適宜的強度。

 該材料不僅實現與人體鬆質骨相近的力學強度,使其在手術操作中能够穩定應對衝擊力,避免崩解或產生碎屑,還能在成骨早期提供穩定的力學支撐。同時,能在6至9個月內完全降解並被人體充分吸收,避免因材料殘留引起的體內異物反應,降解過程中釋放的鎂離子能够參與新骨的形成和正常的生理代謝過程,加速骨缺損修復。

 在臨床研究中,聯合創新團隊在北京、上海等地8家大型研究型醫院完成176例骨缺損患者的多中心臨床試驗。結果顯示,24周植骨融合率達98%以上,沒有出現排異反應,展現出「含鎂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復材料」優異的生物相容性。此外,該材料在術中可剪切塑形,有利於適配複雜骨缺損形態。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醫工所副所長、轉化醫學研究與發展中心執行主任賴毓霄研究員表示,「含鎂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復材料」提供了一種安全且高效的骨修復解決方案,臨床試驗證實它成功克服傳統骨修復材料的諸多局限,顯著提升骨修復的成功率,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與併發症,對促進患者康復及改善生活質量起到關鍵作用。

 轉化醫學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秦嶺教授透露,未來,聯合創新團隊將積極拓展「含鎂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復材料」臨床適應範圍,提高骨修復精度和效率,持續攻克複雜骨缺損和疑難骨病治療難題,為創傷、骨腫瘤、骨壞死等骨科疾病的治療、康復提供新技術、新策略。◇(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