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城市的轉生術 葉子飛
黑沙環P地段的暫住房示範單位開放首日,陽光透過落地窗照在嶄新的建築上,幾位祐漢樓群的老業主站在陽台上眺望,遠處是他們住了四十年的舊樓,斑駁的外牆像老人手上的褐斑,在烈日下格外顯眼。
這場景讓我想起小時候在祐漢新村看到的晾衣場景,那時每棟樓的天台都飄蕩着顏色不一的衣物,主婦們用竹竿將襯衫捅到別人家的晾衣線上,形成一種危險的平衡。如今這些危樓即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屋大廈,晾衣桿會變成烘乾機,鄰里爭吵也將被電梯裏的沉默取代。
澳門正在經歷一場隱秘的代謝,都更公司展示的模型總是晶瑩剔透,卻少了舊樓裏那些動人的缺陷。再不會有小孩在樓梯轉角撞翻鄰居的湯碗,不會再有阿伯在公共水喉邊教孫子用柚子葉洗手,連颱風天窗框的敲擊聲都將被雙層玻璃隔絕。我們得到了防風玻璃、停車位和電梯,卻永遠失去了那些在建築規範中而沒有列出的生活韻律。
深夜路過P地段工地,看見暫住房的窗口陸續亮起燈光。那些剛搬離祐漢的居民,此刻是否正對着陌生的開關位置發呆?他們帶走了神龕、結婚照和首飾箱,卻帶不走滲進牆體的油煙味,帶不走樓梯扶手上孫子一年年量高的刻痕。
澳門像一本被強行換掉內頁的書。新紙張太白太挺,翻動時不再有舊書的沙沙聲。但或許這就是城市的宿命,我們注定要在推土機的轟鳴中學習告別,在樣板間的甲酫氣味中練習重新開始。而那些消失的直角與裂縫,終將成為下一代人永遠無法理解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