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望廈條約文獻史料挖掘與整理」 藉反思歷史弘揚愛國教育
【專訪】澳門城市大學澳門世界記憶學術中心、普濟禪院(觀音堂)僧侶慈善會、澳門文獻信息學會合辦「中美望廈條約文獻史料挖掘與整理」研討會,透過反思歷史,弘揚愛國教育。
活動昨日上午九時半舉行,澳門佛教總會會長兼普濟禪院住持釋戒晟、中聯辦研究室主任管延斌、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文獻信息學會會長鄧駿捷,以及歷史文化學者、宗教界、圖書館、檔案界、社團、學生等約八十人出席。主辦單位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而七月三日是中美望廈條約在普濟禪院(觀音堂)簽署一百八十一周年,冀通過文獻挖掘反思歷史、弘揚愛國教育。
釋戒晟致詞表示,普濟禪院作為條約簽署地,一直致力於發揮歷史現場的文化價值,向社會發出「勿忘國恥」的警示。研討會為望廈文化研究及澳門愛國主義教育,開闢一個承前啟後的新模式、新平台。吳志良回顧望厦條約簽署的歷史背景,指出望厦條約對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枷鎖及深遠影響,並認為挖掘史料,既爲了還原真相,更是爲了在歷史的鏡鑒中汲取面向未來的智慧。鄧駿捷期望與各地文獻學界建立更好的聯繫,不斷挖掘各地所藏的澳門史料,同時鼓勵年輕人參與史料整理的行列,達至以史為鑑之目的。
主講者之一、澳門文獻訊息學會理事長楊開荊的發言題目是「從美國挖掘顧盛簽署《望廈條約》檔案探討澳門歷史角色」。她分享近年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查找了顧盛澳門之行的檔案史料,有顧盛的信件、財務紀錄、備忘手稿、收據、活動資料等。她嘗試解讀部份內容,從而分析顧盛此行在澳門的活動,對中國的計劃,當中不乏對澳門場景的紀錄,從而探討澳門歷史上的中美關係的角色,以及對當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