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廈山之晨   圖文/珠珠

 仲夏的一天,因要到珠海高鐵站送人,起了個大早。完畢之後,再回去睡個回籠覺,又嫌麻煩,去公司吧,卻又過早。斟酌之後,決定到離關口不遠的望廈山閒逛一番。

 沿著望廈街,轉望廈炮台斜坡,到了啟思樓前。十幾年前,我也曾遊過一次望廈山,那時旅遊學院還未升級為大學,印象中也要冷靜些。那天雖是八點來鐘,又是暑假,但不時有晨煉下山和到校上班之人,擦身而過。路邊依次排開的車位,停得滿滿當當。望廈迎賓館側面的兩堵矮牆上,栽滿了綠植,中間一條窄窄的台階,不知是否只為裝飾之用。但置身其間,別具情趣,始終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

 協力樓和教學餐廳也一樣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每一處的門口,沒有看到悠遊的保安,似乎沒有森嚴的門禁。相信那是一所完全開放式的大學,無論市民還是遊客,隨時都可以踏足校園,觀賞其建築風格,領略其帶有南歐色彩的異域風情。

 斜坡的盡頭便是望廈山市政公園的一個出入口,從旁邊的導賞平面圖上,可簡知望廈山的過往及變遷的原由。望廈山,因昔日山下的望廈村而得名。據傳望廈立村之初,多為福建籍移民,因思念故土,遂把村名取為望廈,說是有遙望廈門之意。而古時望廈山亦有蓮花山與蓮峰山之稱。1866年,澳葡政府在山上構築炮台,駐守的兵丁多屬非洲籍,民眾又戲稱望廈山為黑鬼山。直到1974年,才終結其軍事用途。

 在類似羅馬柱建築的弧形回廊中間小廣場上,有幾個阿姨阿婆在跳舞。她們動作輕盈、嫺熟,應該是經常結伴在那兒跳的。我漫步於健康徑上,有打赤膊的男子迎面跑過,有帶著狗狗的男人,漫無目的的蹓躂,還有甩著手快步而行的婦人。路旁的榕樹根須密密層層的包裹著岩石,似一張張碩大的漁網,覆蓋在上面。蔥鬱的林木間,有兩條蜿蜒曲折的小徑,通往山下。如果沒有猜錯的話,是通向蓮峰廟的後邊。

 在設有瞭望台的小山頂,有一座建於1953年的小碉堡。平坦的頂部,有位光著膀子的大叔,伴著自帶錄音機裡的節奏,正在做內地曾流行的廣播體操。看著他踢腿、擺手、彎腰,一招一式都格外認真,有板有眼,尤其是當他跳躍著舉雙手合拍時,突然讓我想起,十幾年前遊望廈山,也見識過這麼一幕。難道那大叔,這麼多年來,一直有在那兒煆練?他就不怕失足跌落下來麼?或者他已經習慣在那碉堡頂部操練?

 在一把遮陽傘下的長椅上,有位阿姨仰臥在上邊,伸展她的老腰。一位僅穿大短褲的阿爺,揮汗如雨的在原地踏步跑。緩坡、樹底、路肩,隨處可見健身器材,任何一個轉角之處,都可能遇到晨練之人。

 在望廈山的最高處,是平整、光潔的水泥炮台。兩門鐵製大炮模型,炮口向著拱北,見證著歷史的滄桑、歲月的變化與世間的紛爭。開闊的視野,看許多地方都一覽無餘。特別是青洲那個方向,更是歷歷在目。炮台的大門口,有一株海南蒲桃樹,枝繁葉茂,為澳門編號保護的古樹名木。一位身板粗壯的大叔,在那兒默默的打太極。

 走馬觀花般的逛一圈下來,感覺望廈山的早晨,就是一幅平靜、祥和又多姿多彩的晨練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