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AI)越來越多地用於倉儲、調度與路徑規劃,物流行業是否還需要人類?在此間舉行的2025年慕尼黑國際物流博覽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全球物流行業面臨供應鏈脆弱、勞動力短缺等挑戰,AI正成為驅動行業變革的重要力量。但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類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決策核心。
「歸根結底,這一切都關乎人。物流本質上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行業。」展會主辦方慕尼黑博覽集團全球產業負責人羅伯特·舍恩貝格爾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儘管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但人始終是物流業務的核心。
展會主辦方此前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受訪參展企業中,AI的平均使用率為54%,主要用於行政管理、客戶服務和流程控制等領域。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受訪德國企業表示至少部分使用了AI。然而,儘管技術滲透不斷加深,仍有六成受訪企業認為人才是成功的關鍵。
「AI不會取代人類,而是對人類的補充。」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副教授馬蒂亞斯·克倫普在展會期間說,當下的趨勢向「工業5.0」推進,包括物流領域在內,各行業正從以技術為中心的數字化向人與機器的智能協作轉型。人類仍然掌握決策權,AI則提供基於數據的建議、風險預判和流程優化建議。
在本屆展會上,一隻名叫「斑點」的黃色機器狗吸引了大批觀眾圍觀。這隻由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製造、外形酷似「四足獵犬」的機器人,經過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與後勤研究所的二次開發,並搭載AI技術,已被成功應用於航空貨運倉庫,成為物流系統中的「偵察兵」。
「『斑點』可以識別雜亂擺放的航空托盤,並自動讀取其條形碼。」參與該項目的研究人員曼努埃爾·魏納對筆者說,每次執行任務時,「斑點」都能自主規劃路徑,一旦識別到目標托盤,便啟動背部的機械臂,繞托盤一圈讀取條碼,並將信息實時上傳至中央控制系統。「『斑點』並不負責搬運,它的任務是『偵察』,為其他機器人『指路』。」魏納因此將其稱為「賦能型機器人」,它負責採集信息,為後續的機器人搬運提供精準支持。
魏納指出,AI在整個系統中承擔著三項關鍵任務:一是識別貨物結構中的規律;二是優化機器人車隊運行;三是進行預測性管理。「這三方面共同作用,使我們能夠構建更智能、更具前瞻性的倉儲系統。」
儘管AI功能強大,但魏納認為決策權仍掌握在人類手中。「目前發展趨勢是控制中心由一名人類操控員監控整個機器人車隊,並在出現錯誤時介入。」他認為,這種「人監督、多機器人協同」的結構是物流自動化發展的方向,既能提高效率,也能保障安全性。
弗勞恩霍夫物流與後勤研究所科學家馬丁·弗里德里希認為,在動態、複雜的系統中,AI可以管理複雜性並改善決策質量。「無論是容量利用、自動調度還是預測性維護,AI都可以大幅提升決策效率。」他說,目前AI在物流行業的應用仍處於初級階段,存在數據質量不足、內部專業知識匱乏或團隊接受度低等問題。
人始終是物流行業的核心所在。克倫普指出,技術設計的關鍵在於「以人為本」,既要操作直觀、便於使用,又要真正帶來實際價值;不僅要確保用戶始終掌握控制權,還應留出足夠的「試錯」空間。他說,員工應從開發初期就被納入流程,這不僅有助於減輕人類對技術的顧慮,也能有效提升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