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慾望的邊際效益  方道源

最近美國一間科技企業的CEO,相約公司的首席人力官看演唱會偷情,引來一大批吃花生的群眾,本來相隔千里,又「三唔識七」,但就為追看結果樂此不疲。明明有美好的家庭,卻因為原始慾望而丟失了工作、名譽,甚至家人,這種破壞道德觀念的行為,卻令我想起原來慾望無分東西南北,中國早有諺語「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

越是禁忌與難以獲得的事物,越能激發強烈的渴望,有人說是飢餓營銷,但從經濟學角度解讀,這正是「邊際效益遞減」原理。當人們習慣於某種滿足(如穩定的婚姻關係),其帶來的愉悅感會逐漸降低;相反,那些充滿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刺激(如婚外情),因其稀缺性與挑戰性,反而能在短時間內產生更大的心理回報。

無論從理性的科學研究,還是每人的感官,都知道大腦對新鮮刺激格外敏感。多巴胺的分泌高峰往往出現在「期待獲得」而非「實際擁有」的階段。這解釋了為何許多事業有成的精英人士,明明擁有令人艷羨的生活,卻仍會冒險追求禁忌關係,那種突破道德邊界的刺激感,遠比穩定的親密關係更能激活大腦的愉悅。

也許吧,在物質豐裕的今天,人們對精神刺激的追求已呈現出「耐受性」增強的趨勢。就像癮君子需要不斷增加劑量才能獲得同等的快感,現代人也容易陷入「慾望升級」的惡性循環。

不知道這種行為能否通過法律去制裁,但即使「依法合規」,我們更希望可以由最基本的道德約束。「中庸之道」,也許是解決「邊際效益遞減」的其中一個方法,幸福不在於放縱慾望,而在於找到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點。

經常提數字化發展,我希望除了在經濟中體現外,亦請用AI重建一套數碼時代的道德認知體系,幫助人們在複雜的誘惑中保持清醒,避免只用下身和慾望去思考。可笑的是AI卻回應我:

邊有咁容易?我不懂你們的慾望有多深,但你引用諺語時,仍漏了最後一句「偷不如偷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