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裝瘋:絕境中的生存智慧   方婷

網絡上一位老師的話引人深思:「有時候,裝瘋是你能做的最後一道自保防線。」 面對學生表示「裝瘋很丟臉」的質疑,她犀利反問:「沒甚麼比活着更重要。你寧願被笑,還是被毀?」

這句教誨在日後救了一名女生。放學途中被鄰居強行拖拽進暗處時,她突然想起老師的話,一邊尖叫:「不要吃我!我有蛆:我全身都是蟲,一邊大笑咬自己手臂。」嫌犯被這瘋癲模樣嚇退,直到落網仍以為她有精神病。及後老師評價:「她不是瘋,是醒得夠快。」亦印證了老師的教訓有用。

這種以「瘋癲」求存的智慧,古已有之。商朝箕子裝瘋避過紂王迫害,雖然仍遭囚禁,終在武王伐紂後獲釋,受封朝鮮;戰國孫臏被同門陷害,以瘋傻掩飾復仇之心,忍辱致殘卻最終雪恨;三國司馬懿裝病避過曹家猜忌,為司馬家篡權埋下伏筆;魏晉阮籍假癡不仕,以軟對抗保全自我。

這些故事指向同一個核心:當實力懸殊、危機逼近時,體面往往是最奢侈的負擔。女生放棄端莊換來生機,古人以瘋癲對抗強權,本質上都是在權衡利弊後做出的生存選擇。面對遠超自身能力的威脅,示弱或許是最務實的策略──就像那位老師所言,比起死亡或更深重的傷害,暫時放下體面,恰恰是清醒的證明。

生存從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在絕境中,懂得以「瘋癲」為盾,恰恰是對生命最深刻的敬畏。畢竟,只有活下來的人,才有機會講述自己的故事,才有底氣重拾失去的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