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五大洲18個國家的近30家華文媒體代表近日走進西藏自治區,在7月9天的行程中,親身探尋守護「世界第三極」的綠色智慧。
韓國《世界僑報》總編輯李茂娥首次踏訪西藏林芝,當她與同行的六位夥伴伸出雙臂,合力環抱住粗壯古樹時,原始森林的完整與豐茂令她驚嘆:「觸摸樹皮的那一刻,彷彿在與千年時光對話。」
地處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崗鄉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與雪山草甸交織。在這片海拔2700米左右的秘境中,高達80米的雲杉直刺蒼穹,林間枯木腐殖層上苔蘚如毯,偶然還能遇到野生動物的足跡。這裡雲杉、高山松、華山松密佈,不僅坐擁中國單位蓄積量最高的雲杉林(每公頃立木蓄積量可達3000立方米),還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十大最美原始森林」。
更令海外華文媒體代表稱道的是生態保護的「西藏智慧」。森林周邊村民轉變為守護者,不少生態崗位由本地居民擔任——他們巡護山林、監測物種,通過「生態崗位補貼」實現增收,「保護即生計」的模式讓守護之力生生不息。
徒步林間,鳥鳴清脆,南非《非洲時報》副總編孫想錄感慨:「原以為這裡祗是缺氧的高原,沒想到藏著如此葱鬱的森林。高海拔雪山壯闊,低地林海靈秀,西藏處處是未曾雕琢的美。」
新西蘭文化傳媒集團董事總經理宋雨璇注意到,西藏的生態保護正為國際提供借鑒。「就像這片雲杉林的生態設施設計,既滿足探訪需求,又最大限度降低對生靈的干擾。」她以新西蘭生態保護為例建議,提前佈局旅遊承載力規劃,「西藏的秘境值得被世界看見,但更需要精心呵護,讓美留存。」
從巴松措的湖心島到羊卓雍措的環湖路,保護與發展的平衡在各處景致中流露。林芝嘎拉村以野生桃花聞名,村民用傳統方式打理桃樹,樹下草甸成了候鳥棲息的樂園;魯朗高山牧場與村落交相輝映,牧民騎著摩托車放牧,身後是皚皚雪山,腳下是青青草地。
巴布亞新畿內亞《巴新僑報》總編輯李華東舉起相機記錄:「這樣的畫面讓『生態』二字變得鮮活,既守護了自然,又讓當地人共享發展紅利。」
從濕地保護到森林巡護,生態紅利正持續惠及更多民眾。行程中,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們深切感受到西藏的生態之美。加拿大《搜羅》雜誌社社長陳林道出心聲:「從冰川到湖泊,從森林到村莊,西藏用實踐證明,發展與保護完全可以同頻共振。」◇(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