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面對親朋好友的過度關心該怎樣做  冬兒

一天放工回家,推開門的瞬間,看到三個好久不見的親戚,禮貌地打過招呼後,親戚們的「關懷炮彈」便密集落下:「工作穩定嗎?」「年薪多少啦?」「對象家裏做甚麼的?」我突然感覺像被推上答辯台,台下坐着一排考官。明明下班時帶着輕鬆的心情回家,卻被一連串直擊隱私的問題砸得手足無措。 

我事後不斷在反思着那難堪的感覺,分析自己被問為甚麼會產生不好的感受。我發現這種難堪其實暗藏兩種原因:一是有人披着關心的外衣玩攀比遊戲,你的薪水是他家孩子的參照物,你的婚戀進度是他炫耀的籌碼;更多長輩卻是真心想靠近你,卻找不到溝通的橋樑。他們不懂年輕人之間的溝通語言,正如年輕人也不關心一斤菜心在街市賣貴了多少。無奈之下只能不斷翻炒薪金婚戀這些「永恆的話題」,卻不知早已踩過隱私的邊界線。 

面對越界的追問,人的本能反應像含羞草般收縮──先含糊應付,若對方還步步緊逼,心底的反感便如野草瘋長。如何破局?關鍵在於靈活出招。 

若嗅到攀比的氣息,千萬別掉進較勁的陷阱。當三姑追問薪水,一句「夠吃夠喝,比你家表弟差遠」既堵住後續比較,又捧得對方眉開眼笑;面對催婚轟炸,「正考察人品呢,哪像二姨當年眼光好,一挑就中好姑父」順勢把話題引向長輩的光輝歲月。配合「還可以」「再看」「差不多」把話題含糊帶過,說完藉着倒杯茶、找遙控器自然離場,讓對方見好就收。 

對真心關懷卻話題貧瘠的親人,不妨當個「話題開展人」。二伯問完工作近況,立刻回問:「聽說你退休後書法拿獎了?這字怎麼練的呀?」小姨打聽戀愛進度,笑着遞上果盤:「你做的糕點比外賣好吃多了!教教我訣竅?」當他們滔滔不絕地說起自己的強項,你早從「被審問者」變身貼心晚輩,隱私的區域悄然繞開。 

當問題尖銳如針,也不必強忍刺痛。四舅母追問存款數額時,大可眨眨眼說:「你再問下去,利是錢我可不敢收!」笑聲中劃出軟邊界。若對方仍不識趣,便溫和堅定地定自己的立場:「等買房定下來,新居入伙肯定請你過來參觀!現在先嘗嘗我帶回的蛋糕?」真正的關心該如冬日裏的暖爐,溫暖舒服,卻不該把人燙出傷痕。

說到底,親情這場宴席,不該只有「窺探私隱」這一道菜。當學會把攀比者的較量化成雲煙,引導笨拙者展露出真心,用溫柔盾牌擋住越界的箭矢,關心的暖意才能流淌於心間。畢竟回家的路,本該充滿理解與尊重,而非不斷在窺探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