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八月二十一日電】(代若玄、張格)七月的杭州,雨後的微風裹挾著一陣難得的涼意。小學二年級男孩小宇舉著一隻手工紙船說:「姐姐,明天我們還做小船好不好?」大學生程欣(化名)笑著點頭,順手把手機裡當天拍的照片發給小宇媽媽。
這個暑假,和許多大學生一樣,在浙江就讀的程欣選擇「上門帶娃」作為兼職。這已不是她第一次從事這份工作,過去幾個假期,她一直在為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提供陪伴與照料。
「最初是在抖音刷到大學生博主兼職帶娃,看著他們陪孩子玩、記錄日常,覺得特別有意思,後來又在閒魚看到家長發帖找兼職陪娃,突然意識到這是個好機會。」程欣談起入行的契機語氣雀躍,「這麼多孩子有陪伴需求,我又喜歡小朋友,還可以掙點生活費,不如試試。」
程欣的帶娃日常豐富又有條理:早上到僱主家後,先陪孩子吃早餐、輔導作業;上午天氣不熱時,帶孩子去小區玩,隨手用手機拍些照片、小視頻發給家長,「讓家長隨時知道孩子的動態」;中午要是家長忙,她還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常菜;下午用英語和孩子互動,最晚能忙到傍晚六點。
程欣的帶娃服務里,「英語定製陪伴」成了核心亮點。面對三到五歲的低齡孩子,她主打趣味沉浸式陪伴,和孩子一起哼唱英文兒歌。如果是帶小學階段的孩子,她就帶著孩子一起玩單詞接龍遊戲。
在小紅書上,「大學生陪娃」「大學生帶孩子」等標簽瀏覽量達四千六百零五萬次,討論量超一百一十萬;在抖音,相關話題標簽瀏覽量也超卅九點四萬次。「上門帶娃」正成為一些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新選擇。
和程欣不同,大學生陳可(化名)是從幫親戚帶娃意外走進這個領域的。去年暑假,表姐邀請她幫忙照看六歲的侄女小花生。
「每天教小花生認字、讀故事,空閒時一起畫畫、摺紙。」陳可發現,比起之前做的家教兼職,帶娃更需要全面陪伴──不僅要關注學習,還要照顧情緒、陪孩子玩耍。
「看到小花生把畫好的小動物送給我,說『只想和姐姐玩』,就覺得特別值。」陳可說,陪孩子玩時,自己的浮躁感漸漸褪去,這段經歷讓她重新理解了「責任」。
在很多家長看來,大學生「上門帶娃」有其獨特的優勢。而相較于祖輩帶娃,大學生在體力、互動方式上也更具優勢。
在北京,正懷著二胎的小樂媽媽說:「大學生姐姐每天來陪小樂搭積木、讀繪本。孩子願意和她玩,我終於能歇會兒。」在重慶,朱女士已經連續三個寒暑假找大學生帶娃了。「大學生不僅能陪孩子做手工、玩粘土,還能輔導作業,孩子每天都盼著姐姐來。」朱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