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檔案室)烘繭場 胡樹勇
對於蒿坪河來說,供銷社的烘繭場見證了蒿坪河農民的歷史產業。柴火的收購見證了蒿坪河歷史上灌雜木林的生長銷售狀態。
而對於供銷社職工子女來說,烘繭場加深了兒時我對蠶繭的認知。後來我剛進入新聞職場時,對於本地的蠶桑產業報道特感興趣,寫出不少蠶桑新聞,為自己贏得了榮譽,現在想是不是也有兒時對蠶繭的潛伏認知?
烘繭場也是我們兒時的一個遊樂場。每到收蠶繭的季節,到了大人休息的時候,幾個小孩子就會跑到這裏來「躲貓」,躲貓就是捉迷藏的本地叫法。在小孩子眼中,堆滿鮮繭的大屋就是蠶繭的雪地,寬闊而溜滑,是嬉戲打鬧的好地方。大人當然不允許小孩子這樣在鮮繭室裏玩耍,那位何老叔就經常來呵斥不許在裏面玩。
現在當我看到孫子女在現代大遊樂場動輒花幾百上千元遊玩一天時,我烘繭場的遊樂場簡直就不值一提,或者被人視為是笑話的童年遊戲場。
不過,這正好說明,現在的美好的確來之不易,至少是半個世紀的磨礪努力。但假如想回返也是非常簡單的,只是後果相當可怕。
某年,房地產開發之風也吹到了烘繭場,那時母親因病已去世,就有過一場小小的風波。總之,母親為之工作的地方變了,那是她和同時代的人曾經打拼過的地方,她不知道,也無需知道。
自此我再沒去過此地。
我知道,消逝的過去頂多只是給後人提供一個如何更好行進的歷史案例。可惜的是,後來人容易忘記,也不珍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