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履痕)慢煮咖啡   秋葉

慢煮咖啡就是親手慢條斯理地煮一杯咖啡,最好是煮給自己,或者家人,好友。慢煮咖啡這麼悠閒的事,於我,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只有在週末的早上才能體驗。

我是既能飲茶,又可以飲咖啡,還喜歡奶茶的(此奶茶單指港澳茶餐廳裏那種奶茶,顧名思義牛奶加紅茶)。但是早起要先來一杯咖啡,一來可能因為我的早餐大多為簡單的麵包,麵包和咖啡更互相搭配,二來咖啡提神,可以讓我保持清醒。如果哪天沒喝咖啡,好像總是少了點甚麽似的,早餐索然無味不說,下午四點多就會精神萎靡不振,眼淚與鼻涕齊來,哈欠共頭痛一起,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癮君子的毒癮犯了……有人說這已經算是中了咖啡的毒了吧?唉,早上六點多起床一直到下午四點多不停歇,也該累了吧?據說習慣了天天飲茶的人如果哪一天沒飲茶也是這模樣呢!其實咖啡和茶只是一種飲品,只要適度、適量,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和把握飲用的量,就沒問題。比如我下午兩點過後不能再喝咖啡,也不能再飲茶,要不然晚上會很難入睡,也有朋友晚上飲濃茶也照樣睡得香。

早上這杯咖啡這麼重要,我卻很少自己動手做。工作日早上最遲要六點一刻起床,上班通勤路途不算短(開車二十五分鐘左右,還要進停車場停車,再從停車場步行五、六分鐘去到工作單位),早上時間緊張,最多只能在時間稍微寬鬆的那一天,用膠囊咖啡機簡單做一杯咖啡,匆忙拎了出門去。

正因為如此,週末早上的慢煮咖啡才顯得難得。忙碌了一星期,週末早上睡到自然醒,一般在早上八點半左右。慢吞吞起床,洗漱,先去給我的花花草草澆水,欣賞一下花草的姿態和綠意,順便看看天空,天氣如何,是晴是陰還是雨,這樣的狀態已經有了悠閒的味道了。然後進廚房,從置物架的最上層拿出摩卡咖啡壺。這個摩卡壺是二零二三年到法國探兒子時在法國南特購得,小巧精巧,下半部是銀白色的,其餘是大紅色的,把手和壺蓋是灰色的,整體配色鮮艷協調,漂亮可愛。咖啡壺分為三部分,底部圓肚子裏裝水,中間略細,好像壺的腰部有網格的部分裝咖啡粉,咖啡粉和水的分量隨自己喜好,裝好水和咖啡粉之後,把最頂端杯狀部分跟底部擰緊,然後放在電陶爐上(燃氣爐也可以的),開火煮。不一會兒,就聞到濃郁的咖啡香,旋即,聽到噗噗噗的水聲,摩卡壺底部沸騰的水經由中間的閥門傳送到了頂部,水和咖啡粉的融合完成了,香醇的意式濃縮咖啡就煮好了!加熱鮮奶,就成了濃香摩卡,加開水或者冰水,就是美式。當然,我是情有獨鍾加鮮奶的摩卡的。

第一次見到這款摩卡壺是在意大利佛羅倫斯附近的錫耶納,當時我們在錫耶納古城裏閒逛,走進了一家專門賣咖啡豆和咖啡機的店舖,我一拿起這個摩卡壺就愛不釋手,研究怎麼用,在那以前我家裏只有膠囊咖啡機,雖然方便快捷,但咖啡的口味卻都是固定的,我想試試用咖啡壺來煮咖啡的感覺。兒子見我喜歡,說:「喜歡就買下來,不過該品牌咖啡壺法國也有,現在我們在意大利,而且剛到沒幾天,行李箱空間有限,這個咖啡壺我們回法國再買吧!」當時我以為兒子嫌我出門旅行太喜歡購物,於是用委婉的方式勸我不要買,兒子說的很有道理,我只能悻悻然放下。沒想到過幾天我們回到法國後,有一天兒子帶我去了一個商場裏的生活用品店,直接找到了這款摩卡咖啡壺,跟在錫耶納看到的一模一樣的!兒子把咖啡壺買下送給我,說:「希望媽媽在忙碌的工作之餘能多一點休閒的時間,至少每週能給自己好好煮一杯咖啡的時間。」

週末的早上,就着一杯自己親手煮的咖啡用完早餐,再手捧餘下的半杯咖啡,坐在陽台的藤椅上,翻幾頁書……或者乾脆書都懶得翻,只是坐在那裏,看看綠植,看看窗外,掛念兒子,想想事情……或者啥都不想,任由咖啡慢慢噙在嘴中,滑到胃部,全身舒然。

不少人認為茶和咖啡是東、西方慢生活代表物,其實無分東西,只是人飲食的選擇,無關信仰及其他。慢煮咖啡,放空身心,是給自己的獎勵,更是兒子給我的祝福。

生活於此慢出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