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公職者的角色邊界與晉升邏輯  泰來

網絡上有人提出香港特區官員羅淑佩的仕途軌跡──自擔任房屋署署長以來,她憑藉頻繁出鏡的親民形象脫穎而出──不同於多數高官的「離地」作風,她不僅樂於接受媒體訪問,甚至坦言自己有追星愛好,既展現出體恤民生的一面,又在打擊公屋濫用等工作中交出亮麗成績單。晉升文體旅局局長後,她更以高頻度的親民行動引發關注:不時發帖宣傳啟德建設,親赴演唱會、球賽、書展等現場與民同樂,人氣持續攀升,甚至有人猜測她是否有望成為未來特首。

但在公職體系中,「做事者」與「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存在本質差異。行動力強、效率出眾的官員,未必適合走上最高治理崗位。正如曾與一位澳門前官員的經驗之談:高位者的核心能力在於分派任務、統籌全局,而非事事親力親為。優秀的執行者能成為頂尖員工,卻未必是最佳領導者──後者更需要有知人善任的眼光,以及駕馭複雜局面的統籌力。

一位公職朋友的觀察或許更貼近現實,他指出:公務員群體中,「存在感」的拿捏是門學問。若被上級關注並獲得晉升機會,無非兩種可能:要麼深得上級寵信,憑人脈平步青雲;要麼在崗位上與人為善,靠實績和人緣積累助力。前者未必需要超強能力,後者卻往往依賴扎實的工作表現。

對於多數只求安穩領薪、無遠大抱負的普通公務員而言,更現實的選擇或許是做一顆安分守己的「齒輪」。畢竟公職體系的穩定運轉,既需要羅淑佩這樣亮眼的「明星官員」衝鋒陷陣,也需要更多甘於平凡的執行者在背後默默支撐。至於「未來特首」的猜測,或許混淆了「做事能力」與「治理格局」的邊界──在仕途的長跑中,親民形象與工作實績只是階段性注腳,真正決定最終高度的,仍是角色定位與格局視野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