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即位後,太平天國起義,佔了半個江山,又由於外交處置不周,引起英法聯軍侵犯北京,載垣三個人一籌莫展,咸豐才具平平,無法應付國際危機,八里橋一戰,率領蒙古鐵騎的僧格林沁親王一戰而潰,咸豐與軍機攜帶宮眷跑往熱河避難,此時,咸豐才想起弟弟,命令恭親王與文祥與英法談判,這是一宗吃力不討好的差使,城下之盟,吃虧與屈辱在所難免,恭親王吃盡苦頭,總算達成恥辱萬端的《北京條約》。
逃到熱河避暑山莊的咸豐皇帝,早年已染上肺結核,為了逃避現實,天天沉迷酒色,把國政交付給軍機八人,不久,身體出現油盡燈枯現象。身在北京的弟弟恭親王屢次上書要到熱河覲見哥哥,都為哥哥所拒絕,和議達成後,弟弟要求哥哥「回鑾」(回京),以安民心,咸豐已病得不能起床了。
咸豐病況日漸沉重,自知死神相招,遺令年只六歲唯一的兒子載淳繼位,並命載垣等八位軍機為「顧命大臣」扶助小皇帝,顧命大臣中,並沒有奕訢的名字,可見兄弟之情已煙消雲散。不過,他給顧命大臣留一手,就是,把兩方自己的圖印交給皇后紐估祿氏(即後來的慈安皇太后)和㦤皇貴妃葉赫那拉氏(她給皇帝生了唯一男孩,母以子貴,功在社稷,即後來的慈禧皇太后),所有顧命大臣所發布的御旨,必需押上兩宮太后的圖印,這一手是為了防範八大臣矯旨攬權,欺凌小皇帝。
咸豐薨逝後,八大臣握權如同皇帝,自把自為,慈安太后是個老好人,安靜度日,可忍則忍,可是,慈禧就不是這類人了,她認為自己兒子做皇帝,年紀太小,應由母親掌權。天下大權怎能交給他人?千方百計,要八位大臣做傀儡,她要做國家掌舵人。
於是,兩方為了政事常起衝突,慈安雖不理事,但是,八大臣太不把兩位太后放在眼內,八大自恃奉有大行皇帝遺詔,並不顧及兩位太后兩顆圖印,加以慈禧低頭服小,結歡於東宮,在旁向慈安絮絮叨叨,數說八大臣將來會有謀朝奪位可能云云,這類恫嚇言詞,說得多了,慈安也站到慈禧一方,決計要發動政變,將八大臣的權力收回。
天下大權握在八人手中,要收回談何容易?兩個女人,無權無勇,弄得不好,性命堪虞,可是,她們雖然無權,但有心思,她們想起憔悴京華的恭親王奕訢來。她們雖然手無寸鐵,但是,恭親王雄材大略,不見得甘心投閒置散,任由他們八人呼風喚雨。
八大臣為了防範她們發動政變,收買一群宮女與太監,竊聽兩太后言語,兩宮太后商議,都得扮作賞花,站在蓮花水缸細語。但是,兩位太后在宮日久,也有幾個心腹,首先慈禧的太監安德海因小事辱罵慈安宮女雙喜,而且吐出粗話,慈禧勃然大怒,下令把安德海綁到慎刑司,一頓皮巴掌打得安德海鬼哭神號,打完了,更把他貶回北京內務府幹粗活,其時,內務府大臣為恭親王心腹寶均,安德海見到寶均,從汗衫密縫口袋中取出密詔,呈給寶均是兩宮太后宣召奕訢前來「行在」(熱河行宮),寶均馬上呈給恭親王,奕訴以弟弟身分來哭哥哥之喪,名正言順,八大臣無法禁止,奕訢抵熱河,覲見小皇帝與兩嫂,是叔叔探看喪父的姪兒,無可置疑。在密談中,雙方同意發動政變,把朝局掀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