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這顆心)寫作如同播種 星雲大師 劉長樂
星雲大師:從童年開始,我就喜歡寫日記,但因那時生活艱苦,紙筆不周,只有將一些人事、新知、雜感、生活等記於腦海中。
在叢林就讀佛學院期間,對一個沒有接受過基礎教育的人而言,摸索寫作實在艱難。記得,教授國文的海珊法師在黑板上寫了「以菩提無法直顯般若論」十個字,要求大家以此為題寫一篇作文。當時才十二歲的我,連題目也看不懂,只好東抄西湊,寫了好幾張作業紙,糊裏糊塗地交了卷。結果老師閱畢發回,評語欄中寫着一首詩:
「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我還揚揚得意認為老師替我批了詩句,但是同學們解釋說,這是老師批評我的文章「不知所云」,因為沒有人聽得懂黃鸝的鳴叫,也沒有人聽得懂白鷺的叫聲。
後來,我的寫作漸有進步。有一次作文課,題目是「故鄉」,我認真地構思布局,在交出去前看了又看,自覺是得意之作。數天後發回,老師的評語又是兩行詩句:「如人數他寶,自無半毫分。」
意思是指我為文抄公。當作文總是被老師批得一無是處,縱有佳作,也被懷疑是抄襲而來的時候,我深感挫折。於是我更重視閱讀,訓練自我學習。時年十五歲的我爭取到擔任圖書管理的工作,利用整理書籍剩餘的時間閱覽群書,溫習功課,在夜晚熄燈以後,還躲入棉被裏點着線香偷偷看書直至天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