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燃燒過程一般三四個小時,好的石炭燃燒時間更長。當燃燒的石炭慢慢由紅變弱,由弱變暗時,就需要用鐵棍或者小鐵鉗在爐子下面的出口掏挖,把燒成灰塊的石炭渣掏出洞口,裏面的石炭就會整體鬆動落下,爐子上部留出一節空間,這時趕緊用鏟子鏟來石炭倒進爐子續火。這樣,發火以後,炭暗續接,退陳接新,每日二三次,一月數月有的一年爐火不滅。你說方不方便,好不好用?
但出售的砸好的一架子車碎石炭,比沒砸的大小不均勻的石炭價錢要貴。所以大多數家庭都選擇買沒砸的石炭,省下一點點錢,而後發動家裏的孩子,自己動手砸石炭。
我們家也是如此,家裏買了不規則石炭,父母就要叫我們砸石炭,我也要參與。每家每戶堆石炭的地方,都有一到幾塊平平的案板狀的青石頭,放在地上,拿出一個短把鐵錘,再拿一張小板凳,坐在石炭堆前,就開始把買來的石炭一塊一塊拿在手裏,小塊的適合燒的放在一邊,大塊的就要放在青石面上,揚起小鐵錘一下一下把大石炭塊砸碎。這石炭沒有純石頭那麼硬,如果硬如石頭,那就不是好石炭,用不大力砸石炭,石炭就裂開成小塊,就是好炭。雖然不是太用力,但一場石炭砸完,也是滿臉黑灰,鼻孔漆黑。
砸完石炭後,有時候還會用篩子篩一遍,把細小石炭篩出,因為如果不分粗細的把石炭倒進爐子,石炭渣會堵爐子,影響燃燒。所以我們會把這些石炭渣和些稀泥,捏成石炭球,作為爐口大的灶台爐子使用。後來,做蜂窩煤的技術傳到這裏,有人用石炭渣和泥做成蜂窩煤,如果泥加多了,就燒不着。
這樣的勞動比起哥哥們的撿石炭簡直就是毛毛雨。
大約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某部隊八連進駐蒿坪河礦區,開挖石炭,共三線建設前線使用。
不知甚麼開始,街上大的孩子們有人首次去米溪梁礦山撿不要錢的石炭,而後用背籠背回家,得到家長的稱讚。一傳十,十傳眾,大的孩子們都陸陸續續加入了撿石炭的隊伍。後來居然有大人開始用架子車到礦山撿石炭。
但蒿坪河的孩子們後來發明了一種適合孩子運輸的小拖車,名叫「蛋盤車」。所謂蛋盤車就是用廢棄的四個軸承(當地小孩叫蛋盤),每兩個結為一組,各自套入一根結實的和軸承內心直徑一致的圓形木棍,組成前後雙杆四輪,而後製作一個結實的長方形木箱,木箱有大有小,把兩對軸承杆分別放在木箱長邊的頂端固定,前端加一小軸承裝置做成可旋轉的方向杆,後端加一木棍作為接地後加大阻力的刹車。在前輪杠兩邊各拴一繩頭,就成了拉車的肩拉繩。一輛撿石炭的小車就做成了,一車可以裝近兩百斤石炭。
原來,部隊戰士開挖石炭只取好炭,而把碎炭和石渣倒入從山中流出的堰溝河邊。蒿坪河的孩子們於是就加入撿石炭的隊伍,最多的時候有二三十人之多,他們利用星期天假期,各自拉着自製的蛋盤車嘩啦啦從街上出發。
大哥肯定也被同學慫恿,告訴父母,他也要和同學一起撿石炭。大哥也成功了,用自己的蛋盤車拉回了石炭,用他的勞動給家裏送回了不要錢的石炭。父母和我們都很高興,我也很興奮,鬧着下次也要跟着去撿石炭。
終於,父母同意我跟大哥他們一起去撿一次石炭了。
先前,我把撿石炭當作好玩好開心的事情,這次去體驗了一把。
一行人拉着蛋盤車出門上街來到恒紫公路,而後沿着公路開始爬緩坡向上,彼時,公路兩側還是稻田。走約一里,拐一個大彎上邱家嶺子,繼續上行,經過大堰塘,又是一個大拐彎。如此上行爬坡,經過十幾個這樣的大彎道。大約要走十幾里,才來到礦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