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小憩)敬畏天地 邱文
早前出遊,遇上本澳懸掛風球,由於同屬粵港澳大灣區,因而,受天氣影響,在出行地方時晴時雨,總體而言,還不算天氣惡劣,能夠順利完結旅程,休閒地過上三天舒適愜意日子。
可是,回澳後便看到貴州榕江兩番遭遇洪水之災;之後,內陸接連多個地方暴雨成災,以至有颱風登陸台島後以「V」字形又登陸浙江省回撲。這些極端天氣侵襲,自然災害肆虐的威力,教人慨嘆,原來,我們先輩在農業社會中生存發展形成的敬畏天地大自然,是具備一份感嘆人在天地間的渺小,深刻在民族個性基因深處,延傳後世,教導炎黃子孫,必須抱持這份態度發展。
敬畏天地大自然,才能切合農業耕作生活,看到大自然的力量。只有天地展現和順一面,風調雨順,人們透過努力才能契合起來,獲得天地賜予,莊稼生長良好有好收成,大家才會豐衣足食。一旦大自然風雨失調,天地「動怒」形成的極端惡劣氣象,人們工作的成果便會被催毁,人們生存發展積累起來的財富、建設,便在自然災害威力所經之處,如摧枯拉朽,瞬間遭到吞噬,人們的生命也毫無保障,一場大自然災害奪走的生命,可以是巨大數字。
中華兒女,正是承傳着這套經歷千百年的「生存密碼」、「生存智慧」,始終將天地的概念放在國家民族最頂層,以敬畏的心來愛護天地,來守護大自然,教導後世不可過度需索,在各種建設環境中,總會呈現對天地敬畏的「標記」。
這,並非迷信,反而,在歷史長河的延綿發展中,會記下來太平盛世,風調雨順榮景,也必然記錄下來自然災害的慘痛打擊,告訴後世,要敬畏天地,才能找到人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