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聞博見)武科往來記  茂欽

開科取士,自隋代始,就是以科舉考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但初時只開「文科」,錄用的均是文官,直至百年之後,方才開設「武科」選拔武將。

武則天稱帝后,鑒於部分李唐舊將難以駕馭,為挑選忠於自己的將領統率軍隊,又為推動全民尚武運動,於長安二年(七百零二年)正月降旨設置武科,從而結束了開科取士僅選文官的慣例。有《新唐書·選舉志》為證:「武舉,蓋其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

應試理武科的考生由各州府舉送,去京都的兵部參加考試,考試設七個科目:

長垛,遠距離徒步射箭;馬射,騎馬射箭;馬槍,馬上使用長矛挑刺;步射穿劄,即發箭穿透鎧甲;翹關,即舉重;負重,背米五斛,行走二十步;材貌,身高六尺以上;言語,言對詳明。

這七項中的前三項是評定優劣的主要標準,皆以按具體規則射中與刺中目標為上等;後四項屬應具有之條件,基本達標即可。

武科考試錄取者,由兵部視成績高低授予武官官職。

武則天對武科甚為重視,明令武舉子入京應試時,地方官須設宴送別,並由官府的公車載送京師。

北宋建立,宋太祖擔心手下宿將學他「陳橋兵變」,遂來了個「杯酒釋兵權」,以致帶兵將領青黃不接,於是沿用唐制開武科選將。以後一段時間時興時廢,至宋英宗治平元年(一零六四年)重又恢復,且與進士科一樣三年一試,先鄉試後省試再殿試。

宋代的武科考試與唐代有一個不同之點,就是除了考武藝外,最高一等的殿試還須考策問,即軍事理論,諸如行軍、布陣、攻防及戰陣。方法上或回答提問,或考生自己用矢投擲簡策,取投中的題目解答,故又稱「射策」。

策問成績的比重不下於武藝,宋仁宗曾「親試武舉十二人,先閱其騎射而試之,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宋史·選舉志》)

殿試由萬乘之主的皇帝主持,合格者一等為「武進士及第」,二等為「武進士出身」,三等為「同武進士出身」,分別授予同正將、同副將、同候補副將。

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就頒布了「設文武二科取士」的詔令,立武學,用武舉。明憲宗時,武科設鄉試、會試。明武宗時,定武舉試三場,第一場試馬上箭,第二場試步下箭,第三場試策一道。明末崇禎年間,開始了武科的殿試,錄取者賜進士及第和進士出身。

清朝沿襲明朝的武舉與文科並進,武科和文科一樣,自下而上分縣試、鄉試、省試、會試、殿試。考試每三年一次,也是既考武藝,又考軍事理論,頭場試馬射,第二場試步射。馬射、步射合格後,再試開弓、舞刀、掇石。第三場試策、默寫《武經》。縣試錄取者稱「武秀才」,鄉試錄取者稱「武舉人」。殿試金榜題名的,頭等一甲三名,依次為「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

武進士享受與文科進士同樣的榮耀,題名孔廟而外,朝廷在兵部為他們舉辦盛大宴會,以示慶賀。《欽定大清通禮》:「武殿試傳臚後,宴有事各官暨諸進士於兵部,曰『會武宴』。」又都分別授予武職,或在中央或分派地方任職。

鴉片開釁,使用傳統冷兵器的清軍,面對槍炮武裝的洋人屢戰屢敗。顯而已見,傳統武藝已不適用於現代戰爭,清廷遂於光緒二十七年(一九零一年)下令停止武科考試。◇